星期三, 2月 14, 2007

士林長青簡介

踏出校園後,隨著年齡在臉上刻畫歲月的痕跡,在大學的四年光陰裡學習過
哪些課程,做過哪些血氣方剛的舉動,會一一沈澱在回憶的深處,而漸漸遍
尋不著。除了,這個曾經改變自己一生的「士林長青」。它從來就是這麼鮮
明的影響,烙印在每個願意投入的契友身上。

士林長青的成員一直都是聯合數個士林地區學校的學生基督徒,學校的數目
會隨著新生人數的增減,而有所變動。若是某個學校的人數達到標準,就有
機會以自己學校的名義獨立聚會;若是人數較少,士林長青就又多了一所學
校的契友。由於這種不同於一般一校一長青的情況,在台北大專紀念50週年
的今天,要再一次追本溯源,尋找在歷史中分合的士林長青全貌已不可得。
唯,士林長青時至今日仍不斷在畢契追憶的汪洋中,尋找任何一塊可能的破
碎拼圖,試圖一步一步更接近全貌。

在蒐羅的斷簡殘編中,據信士林長青的前身可以往上追溯卅多年,由大直的
實踐大學(當時仍為實踐家專)「大家團契」開始,大家團契是北區最早的
長青團契之一,因此草創時期也同時吸引了士林地區附近其他學校的基督徒
一起聚會。士林長青在最龐大的時候,包含了東吳大學、銘傳大學、大同大
學、實踐大學、陽明大學與台北藝術大學等。時至今日,實踐大學早有實踐
長青,台北藝大與陽明則各有陽明長青與干豆門長青,銘傳的契友也在2004
年移至陽明長青聚會。目前的士林長青,由於大同大學契友近年來極低的出
席率,幾乎可以等同於東吳長青了。

由於這樣的傳統,士林長青擁有一種小型聯合團契的性格,即便在目前成員
幾乎為東吳大學學生的情況下,聚會的內容總是多變而活潑,同時兼顧個人
不同的需要與造就。每個禮拜三晚間七點,均有15~20個學生齊聚士林長老
教會的活動中心聚會。禮拜四晚上七點則在近十名契友共同合租的學舍客廳
裡舉行查經班,並邀請神學生來與契友一同探尋上帝的話。

學舍成員在每個禮拜二晚上固定有晚禱的時間,一個小時的晚禱時間由學舍
成員輪流負責,分別以查經、默想、分享等不同的型態出現,讓同住學舍的
契友們,在信仰、生活與生命的連結更加緊密,往往一個小時的晚禱可以延
長至兩、三個小時。學舍的空間往往也是契友們在聚會之外活動的場所,因
此維繫每年均有大四學長姐畢業的學舍正常運作,也成了士林長青未來需要
面對的挑戰之一。

正視畢契與團契的關係是近兩年的事,團契歷史記載的闕如,一方面也肇因
於與畢契的連結過於鬆散。在尋根倍感困難的同時,我們開始瞭解到需要把
握每一年新產生的畢契。如何與畢契建立更緊密的相嵌;甚至,如何在還是
契友的時候便建立每個人的畢契使命感,將是未來團契能否持續壯大的關鍵
。團契與畢契的互動、團契與學舍的經營,會是未來士林長青的重點事工。

中小型團契最常見的難處就在於斷層嚴重,不同年級的人數往往有著巨大的
差別,這也是士林長青一直以來的限制。扣除每年不穩定的大一新生,加上
大四即將就業或準備繼續深造的學長姐,團契同工群的主力便落在大二、大
三兩個年級上,因此在這兩個年級的人數較多時,團契往往能夠強盛;但在
這兩個年級的人數不足時,就連同工的邀請都顯得十分困難。

團契亟需與大專中心合作,一方面以更積極的態度讓新生願意投入;二方面
與教會更多配合,尋找隱藏在學校的學生基督徒;並同時邀請慕道友,一同
分享上帝的愛。

聚會人數的寬度向來不是衡量團契好壞的標準,信仰紮根的深度才是士林長
青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。近年來的聚會甚至遠從東部、南部闢請講員,為契
友的信仰打造更深厚的基礎。我們除了在患難中相互扶持,卻也時時提醒自
己不成為互相療傷,溫情主義式的互助團體。

在溝通上有意見、在作法上有歧異、在理解上有問題的狀況下,大家也從不
受委屈,願意開誠布公,為要使雙方都有機會成長。

士林長青是這樣一個地方,由歡笑、淚水、衝突、諒解、疑惑、成長,交織
而成的青春快版,真實,無造作。

沒有留言:

LinkWithin
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

outbrain